送东阳马生序
余幼时即嗜学。
家贫, 无从致书以观,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 手自笔录, 计日以还。
天大寒, 砚冰坚, 手指不可屈伸, 弗之怠。
录毕, 走送之, 不敢稍逾约。
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 余因得遍观群书。
既加冠, 益慕圣贤之道 , 又患无硕师、名人与游, 尝趋百里外,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
先达德隆望尊, 门人弟子填其室, 未尝稍降辞色。
余立侍左右, 援疑质理, 俯身倾耳以请;或遇其叱咄, 色愈恭, 礼愈至, 不敢出一言以复;俟其欣悦, 则又请焉。
故余虽愚, 卒获有所闻。
当余之从师也, 负箧曳屣, 行深山巨谷中, 穷冬烈风, 大雪深数尺, 足肤皲裂而不知。
至舍, 四支僵劲不能动, 媵人持汤沃灌, 以衾拥覆, 久而乃和。
寓逆旅, 主人日再食, 无鲜肥滋味之享。
同舍生皆被绮绣, 戴朱缨宝饰之帽, 腰白玉之环, 左佩刀, 右备容臭, 烨然若神人;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 略无慕艳意。
以中有足乐者,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
盖余之勤且艰若此。
今虽耄老, 未有所成, 犹幸预君子之列, 而承天子之宠光, 缀公卿之后, 日侍坐备顾问,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,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
今诸生学于太学,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,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, 无冻馁之患矣;坐大厦之下而诵《诗》《书》, 无奔走之劳矣;有司业、博士为之师, 未有问而不告, 求而不得者也;凡所宜有之书, 皆集于此, 不必若余之手录, 假诸人而后见也。
其业有不精, 德有不成者, 非天质之卑,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 岂他人之过哉!东阳马生君则, 在太学已二年, 流辈甚称其贤。
余朝京师, 生以乡人子谒余, 撰长书以为贽, 辞甚畅达, 与之论辩, 言和而色夷。
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, 是可谓善学者矣!其将归见其亲也,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。
谓余勉乡人以学者, 余之志也;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, 岂知余者哉!
余幼时即嗜学。
家贫, 无从致书以观,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 手自笔录, 计日以还。
天大寒, 砚冰坚, 手指不可屈伸, 弗之怠。
录毕, 走送之, 不敢稍逾约。
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 余因得遍观群书。
既加冠, 益慕圣贤之道 , 又患无硕师、名人与游, 尝趋百里外,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
先达德隆望尊, 门人弟子填其室, 未尝稍降辞色。
余立侍左右, 援疑质理, 俯身倾耳以请;或遇其叱咄, 色愈恭, 礼愈至, 不敢出一言以复;俟其欣悦, 则又请焉。
故余虽愚, 卒获有所闻。
当余之从师也, 负箧曳屣, 行深山巨谷中, 穷冬烈风, 大雪深数尺, 足肤皲裂而不知。
至舍, 四支僵劲不能动, 媵人持汤沃灌, 以衾拥覆, 久而乃和。
寓逆旅, 主人日再食, 无鲜肥滋味之享。
同舍生皆被绮绣, 戴朱缨宝饰之帽, 腰白玉之环, 左佩刀, 右备容臭, 烨然若神人;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 略无慕艳意。
以中有足乐者,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
盖余之勤且艰若此。
今虽耄老, 未有所成, 犹幸预君子之列, 而承天子之宠光, 缀公卿之后, 日侍坐备顾问,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,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
今诸生学于太学,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,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, 无冻馁之患矣;坐大厦之下而诵《诗》《书》, 无奔走之劳矣;有司业、博士为之师, 未有问而不告, 求而不得者也;凡所宜有之书, 皆集于此, 不必若余之手录, 假诸人而后见也。
其业有不精, 德有不成者, 非天质之卑,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 岂他人之过哉!东阳马生君则, 在太学已二年, 流辈甚称其贤。
余朝京师, 生以乡人子谒余, 撰长书以为贽, 辞甚畅达, 与之论辩, 言和而色夷。
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, 是可谓善学者矣!其将归见其亲也,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。
谓余勉乡人以学者, 余之志也;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, 岂知余者哉!
@ 宋濂
核舟记
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 能以径寸之木, 为宫室、器皿 、人物, 以至鸟兽、木石, 罔不因势象形, 各具情态。
尝贻余核舟一, 盖大苏泛赤壁云。
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 高可二黍许。
中轩敞者为舱, 箬篷覆之。
旁开小窗, 左右各四, 共八扇。
启窗而观, 雕栏相望焉。
闭之, 则右刻“山高月小, 水落石出”, 左刻“清风徐来, 水波不兴”, 石青糁之。
(箬篷 一作:篛篷)船头坐三人,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, 佛印居右, 鲁直居左。
苏、黄共阅一手卷。
东坡右手执卷端, 左手抚鲁直背。
鲁直左手执卷末, 右手指卷, 如有所语。
东坡现右足, 鲁直现左足, 各微侧, 其两膝相比者, 各隐卷底衣褶中。
佛印绝类弥勒, 袒胸露乳, 矫首昂视, 神情与苏、黄不属。
卧右膝, 诎右臂支船, 而竖其左膝, 左臂挂念珠倚之——珠可历历数也。
舟尾横卧一楫。
楫左右舟子各一人。
居右者椎髻仰面, 左手倚一衡木, 右手攀右趾, 若啸呼状。
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, 左手抚炉, 炉上有壶, 其人视端容寂, 若听茶声然。
其船背稍夷, 则题名其上, 文曰“天启壬戌秋日,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”, 细若蚊足, 钩画了了, 其色墨。
又用篆章一, 文曰“初平山人”, 其色丹。
通计一舟, 为人五;为窗八;为箬篷, 为楫, 为炉, 为壶, 为手卷, 为念珠各一;对联、题名并篆文, 为字共三十有四;而计其长曾不盈寸。
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。
嘻, 技亦灵怪矣哉!
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 能以径寸之木, 为宫室、器皿 、人物, 以至鸟兽、木石, 罔不因势象形, 各具情态。
尝贻余核舟一, 盖大苏泛赤壁云。
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 高可二黍许。
中轩敞者为舱, 箬篷覆之。
旁开小窗, 左右各四, 共八扇。
启窗而观, 雕栏相望焉。
闭之, 则右刻“山高月小, 水落石出”, 左刻“清风徐来, 水波不兴”, 石青糁之。
(箬篷 一作:篛篷)船头坐三人,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, 佛印居右, 鲁直居左。
苏、黄共阅一手卷。
东坡右手执卷端, 左手抚鲁直背。
鲁直左手执卷末, 右手指卷, 如有所语。
东坡现右足, 鲁直现左足, 各微侧, 其两膝相比者, 各隐卷底衣褶中。
佛印绝类弥勒, 袒胸露乳, 矫首昂视, 神情与苏、黄不属。
卧右膝, 诎右臂支船, 而竖其左膝, 左臂挂念珠倚之——珠可历历数也。
舟尾横卧一楫。
楫左右舟子各一人。
居右者椎髻仰面, 左手倚一衡木, 右手攀右趾, 若啸呼状。
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, 左手抚炉, 炉上有壶, 其人视端容寂, 若听茶声然。
其船背稍夷, 则题名其上, 文曰“天启壬戌秋日,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”, 细若蚊足, 钩画了了, 其色墨。
又用篆章一, 文曰“初平山人”, 其色丹。
通计一舟, 为人五;为窗八;为箬篷, 为楫, 为炉, 为壶, 为手卷, 为念珠各一;对联、题名并篆文, 为字共三十有四;而计其长曾不盈寸。
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。
嘻, 技亦灵怪矣哉!
@ 魏学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