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,
居是州。
恒惴慄。
时隙也,
则施施而行,
漫漫而游。
日与其徒上高山,
入深林,
穷回溪,
幽泉怪石,
无远不到。
到则披草而坐,
倾壶而醉。
醉则更相枕以卧,
卧而梦。
意有所极,
梦亦同趣。
觉而起,
起而归。
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,
皆我有也,
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。
今年九月二十八日,
因坐法华西亭,
望西山,
始指异之。
遂命仆人过湘江,
缘染溪,
斫榛莽,
焚茅茷,
穷山之高而上。
攀援而登,
箕踞而遨,
则凡数州之土壤,
皆在衽席之下。
其高下之势,
岈然洼然,
若垤若穴,
尺寸千里,
攒蹙累积,
莫得遁隐。
萦青缭白,
外与天际,
四望如一。
然后知是山之特立,
不与培塿为类,
悠悠乎与颢气俱,
而莫得其涯;洋洋乎与造物者游,
而不知其所穷。
引觞满酌,
颓然就醉,
不知日之入。
苍然暮色,
自远而至,
至无所见,
而犹不欲归。
心凝形释,
与万化冥合。
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,
游于是乎始,
故为之文以志。
是岁,
元和四年也。
钻鉧潭记钻鉧潭,
在西山西。
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,
抵山石,
屈折东流;其颠委势峻,
荡击益暴,
啮其涯,
故旁广而中深,
毕至石乃止;流沫成轮,
然后徐行。
其清而平者,
且十亩。
有树环焉,
有泉悬焉。
其上有居者,
以予之亟游也,
一旦款门来告曰:“不胜官租、私券之委积,
既芟山而更居,
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。
”予乐而如其言。
则崇其台,
延其槛,
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,
有声潀然。
尤与中秋观月为宜,
于以见天之高,
气之迥。
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,
非兹潭也欤
钻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,
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,
有得钻鉧潭。
潭西二十五步,
当湍而浚者为鱼梁。
梁之上有丘焉,
生竹树。
其石之突怒偃蹇,
负土而出,
争为奇状者,
殆不可数。
其嵚然相累而下者,
若牛马之饮于溪;其冲然角列而上者,
若熊罴之登于山。
丘之小不能一亩,
可以笼而有之。
问其主,
曰:“唐氏之弃地,
货而不售。
”问其价,
曰:“止四百。
”余怜而售之。
李深源、元克已时同游,
皆大喜,
出自意外。
即更取器用,
铲刈秽草,
伐去恶木,
烈火而焚之。
嘉木立,
美竹露。
奇石显。
由其中以望,
则山之高,
云之浮,
溪之流,
鸟兽之遨游,
举熙熙然回巧献技,
以效兹丘之下。
枕席而卧,
则清冷冷状与目谋,
瀯瀯之声与耳谋,
悠然而虚者与神谋,
渊然而静者与心谋。
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,
虽古好古之士,
或未能至焉。
噫!以兹丘之胜,
致之沣、镐、、杜,
则贵游之士争买者,
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。
今弃是州也,
农夫渔父过而陋之,
贾四百,
连岁不能售。
而我与深源、克已独喜得之,
是其果有遭乎!书于石,
所以贺兹丘之遭也。
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
隔篁竹,
闻水声,
如鸣佩环,
心乐之。
伐竹取道,
下见小潭,
水尤清冽。
全石以为底,
近岸,
卷石底以出,
为坻,
为屿,
为嵁,
为岩。
青树翠蔓,
蒙络摇缀,
参差披拂。
潭中鱼可百许头,
皆若空游无所依。
日光下澈,
影布石上,
佁然不动;俶尔远逝,
往来翕忽,
似与游者相乐。
潭西南而望,
斗折蛇行,
明灭可见。
其岸势犬牙差互,
不可知其源。
坐潭上,
四面竹树环合,
寂寥无人,
凄神寒骨,
悄怆幽邃。
以其境过清,
不可久居,
乃记之而去。
同游者:吴武陵,
龚古,
余弟宗玄。
隶而从者,
崔氏二小生:曰恕己,
曰奉壹。
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,
山水之可取者五,
莫若钻鉧潭。
由溪口而西,
陆行,
可取者八九,
莫若西山。
由朝阳岩东南水行,
至芜江,
可取者三,
莫若袁家渴。
皆永中幽丽奇处也。
楚越之间方言,
谓水之反流为“渴”。
渴上与南馆高嶂合,
下与百家濑合。
其中重洲小溪,
澄潭浅渚,
间厕曲折,
平者深墨,
峻者沸白。
舟行若穷,
忽而无际。
有小山出水中,
皆美石,
上生青丛,
冬夏常蔚然。
其旁多岩词,
其下多白砾,
其树多枫柟石楠,
樟柚,
草则兰芷。
又有奇卉,
类合欢而蔓生,
轇轕水石。
每风自四山而下,
振动大木,
掩苒众草,
纷红骇绿,
蓊葧香气,
冲涛旋濑,
退贮溪谷,
摇飃葳蕤,
与时推移。
其大都如此,
余无以穷其状。
永之人未尝游焉,
余得之不敢专焉,
出而传于世。
其地主袁氏。
故以名焉。
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,
得石渠,
民桥其上。
有泉幽幽然,
其鸣乍大乍细。
渠之广或咫尺,
或倍尺,
其长可十许步。
其流抵大石,
伏出其下。
踰石而往,
有石泓,
昌蒲被之,
青鲜环周。
又折西行,
旁陷岩石下,
北堕小潭。
潭幅员减百尺,
清深多倏鱼。
又北曲行纡余,
睨若无穷,
然卒入于渴。
其侧皆诡石、怪木、奇卉、美箭,
可列坐而庥焉。
风摇其巅,
韵动崖谷。
视之既静,
其听始远。
予从州牧得之。
揽去翳朽,
决疏土石,
既崇而焚,
既釃釃而盈。
惜其未始有传焉者,
故累记其所属,
遗之其人,
书之其阳,
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。
元和七年正月八日,
鷁渠至大石。
十月十九日,
踰石得石泓小潭,
渠之美于是始穷也。
石涧记石渠之事既穷,
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,
民又桥焉。
其水之大,
倍石渠三之一,
亘石为底,
达于两涯。
若床若堂,
若陈筳席,
若限阃奥。
水平布其上,
流若织文,
响若操琴。
揭跣而往,
折竹扫陈叶,
排腐木,
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。
交络之流,
触激之音,
皆在床下;翠羽之水,
龙鳞之石,
均荫其上。
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
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
得之日,
与石渠同。
由渴而来者,
先石渠,
后石涧;由百家濑上而来者,
先石涧,
后石渠。
涧之可穷者,
皆出石城村东南,
其间可乐者数焉。
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,
道狭不可穷也。
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,
有二道:其一西出,
寻之无所得;其一少北而东,
不过四十丈,
土断二川分,
有积石横当其垠。
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;其旁出堡坞,
有若门焉,
窥之正黑,
投以小石,
洞然有水声,
其响之激越,
良久乃已。
环之可上,
望甚远。
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,
益奇而坚,
奇疏数偃仰,
类智者所施也。
噫!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,
及是,
愈以为诚有。
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,
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,
是固劳而无用,
神者倘不宜如是,
则其果无乎
或曰: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。
或曰:其气之灵,
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,
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。
是二者余未信之。
居是州。
恒惴慄。
时隙也,
则施施而行,
漫漫而游。
日与其徒上高山,
入深林,
穷回溪,
幽泉怪石,
无远不到。
到则披草而坐,
倾壶而醉。
醉则更相枕以卧,
卧而梦。
意有所极,
梦亦同趣。
觉而起,
起而归。
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,
皆我有也,
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。
今年九月二十八日,
因坐法华西亭,
望西山,
始指异之。
遂命仆人过湘江,
缘染溪,
斫榛莽,
焚茅茷,
穷山之高而上。
攀援而登,
箕踞而遨,
则凡数州之土壤,
皆在衽席之下。
其高下之势,
岈然洼然,
若垤若穴,
尺寸千里,
攒蹙累积,
莫得遁隐。
萦青缭白,
外与天际,
四望如一。
然后知是山之特立,
不与培塿为类,
悠悠乎与颢气俱,
而莫得其涯;洋洋乎与造物者游,
而不知其所穷。
引觞满酌,
颓然就醉,
不知日之入。
苍然暮色,
自远而至,
至无所见,
而犹不欲归。
心凝形释,
与万化冥合。
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,
游于是乎始,
故为之文以志。
是岁,
元和四年也。
钻鉧潭记钻鉧潭,
在西山西。
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,
抵山石,
屈折东流;其颠委势峻,
荡击益暴,
啮其涯,
故旁广而中深,
毕至石乃止;流沫成轮,
然后徐行。
其清而平者,
且十亩。
有树环焉,
有泉悬焉。
其上有居者,
以予之亟游也,
一旦款门来告曰:“不胜官租、私券之委积,
既芟山而更居,
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。
”予乐而如其言。
则崇其台,
延其槛,
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,
有声潀然。
尤与中秋观月为宜,
于以见天之高,
气之迥。
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,
非兹潭也欤
钻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,
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,
有得钻鉧潭。
潭西二十五步,
当湍而浚者为鱼梁。
梁之上有丘焉,
生竹树。
其石之突怒偃蹇,
负土而出,
争为奇状者,
殆不可数。
其嵚然相累而下者,
若牛马之饮于溪;其冲然角列而上者,
若熊罴之登于山。
丘之小不能一亩,
可以笼而有之。
问其主,
曰:“唐氏之弃地,
货而不售。
”问其价,
曰:“止四百。
”余怜而售之。
李深源、元克已时同游,
皆大喜,
出自意外。
即更取器用,
铲刈秽草,
伐去恶木,
烈火而焚之。
嘉木立,
美竹露。
奇石显。
由其中以望,
则山之高,
云之浮,
溪之流,
鸟兽之遨游,
举熙熙然回巧献技,
以效兹丘之下。
枕席而卧,
则清冷冷状与目谋,
瀯瀯之声与耳谋,
悠然而虚者与神谋,
渊然而静者与心谋。
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,
虽古好古之士,
或未能至焉。
噫!以兹丘之胜,
致之沣、镐、、杜,
则贵游之士争买者,
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。
今弃是州也,
农夫渔父过而陋之,
贾四百,
连岁不能售。
而我与深源、克已独喜得之,
是其果有遭乎!书于石,
所以贺兹丘之遭也。
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
隔篁竹,
闻水声,
如鸣佩环,
心乐之。
伐竹取道,
下见小潭,
水尤清冽。
全石以为底,
近岸,
卷石底以出,
为坻,
为屿,
为嵁,
为岩。
青树翠蔓,
蒙络摇缀,
参差披拂。
潭中鱼可百许头,
皆若空游无所依。
日光下澈,
影布石上,
佁然不动;俶尔远逝,
往来翕忽,
似与游者相乐。
潭西南而望,
斗折蛇行,
明灭可见。
其岸势犬牙差互,
不可知其源。
坐潭上,
四面竹树环合,
寂寥无人,
凄神寒骨,
悄怆幽邃。
以其境过清,
不可久居,
乃记之而去。
同游者:吴武陵,
龚古,
余弟宗玄。
隶而从者,
崔氏二小生:曰恕己,
曰奉壹。
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,
山水之可取者五,
莫若钻鉧潭。
由溪口而西,
陆行,
可取者八九,
莫若西山。
由朝阳岩东南水行,
至芜江,
可取者三,
莫若袁家渴。
皆永中幽丽奇处也。
楚越之间方言,
谓水之反流为“渴”。
渴上与南馆高嶂合,
下与百家濑合。
其中重洲小溪,
澄潭浅渚,
间厕曲折,
平者深墨,
峻者沸白。
舟行若穷,
忽而无际。
有小山出水中,
皆美石,
上生青丛,
冬夏常蔚然。
其旁多岩词,
其下多白砾,
其树多枫柟石楠,
樟柚,
草则兰芷。
又有奇卉,
类合欢而蔓生,
轇轕水石。
每风自四山而下,
振动大木,
掩苒众草,
纷红骇绿,
蓊葧香气,
冲涛旋濑,
退贮溪谷,
摇飃葳蕤,
与时推移。
其大都如此,
余无以穷其状。
永之人未尝游焉,
余得之不敢专焉,
出而传于世。
其地主袁氏。
故以名焉。
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,
得石渠,
民桥其上。
有泉幽幽然,
其鸣乍大乍细。
渠之广或咫尺,
或倍尺,
其长可十许步。
其流抵大石,
伏出其下。
踰石而往,
有石泓,
昌蒲被之,
青鲜环周。
又折西行,
旁陷岩石下,
北堕小潭。
潭幅员减百尺,
清深多倏鱼。
又北曲行纡余,
睨若无穷,
然卒入于渴。
其侧皆诡石、怪木、奇卉、美箭,
可列坐而庥焉。
风摇其巅,
韵动崖谷。
视之既静,
其听始远。
予从州牧得之。
揽去翳朽,
决疏土石,
既崇而焚,
既釃釃而盈。
惜其未始有传焉者,
故累记其所属,
遗之其人,
书之其阳,
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。
元和七年正月八日,
鷁渠至大石。
十月十九日,
踰石得石泓小潭,
渠之美于是始穷也。
石涧记石渠之事既穷,
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,
民又桥焉。
其水之大,
倍石渠三之一,
亘石为底,
达于两涯。
若床若堂,
若陈筳席,
若限阃奥。
水平布其上,
流若织文,
响若操琴。
揭跣而往,
折竹扫陈叶,
排腐木,
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。
交络之流,
触激之音,
皆在床下;翠羽之水,
龙鳞之石,
均荫其上。
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
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
得之日,
与石渠同。
由渴而来者,
先石渠,
后石涧;由百家濑上而来者,
先石涧,
后石渠。
涧之可穷者,
皆出石城村东南,
其间可乐者数焉。
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,
道狭不可穷也。
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,
有二道:其一西出,
寻之无所得;其一少北而东,
不过四十丈,
土断二川分,
有积石横当其垠。
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;其旁出堡坞,
有若门焉,
窥之正黑,
投以小石,
洞然有水声,
其响之激越,
良久乃已。
环之可上,
望甚远。
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,
益奇而坚,
奇疏数偃仰,
类智者所施也。
噫!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,
及是,
愈以为诚有。
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,
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,
是固劳而无用,
神者倘不宜如是,
则其果无乎
或曰: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。
或曰:其气之灵,
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,
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。
是二者余未信之。
【注释】(1)钴鉧(gǔ mǔ):熨斗。钴鉧潭:形状像熨斗的水潭。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。
(2)冉水:即冉溪,又称染溪。
(3)屈:通“曲”,弯曲。
(4)其颠委势峻:其,指冉水的源头。颠委,首尾,这里指上游和下游。势峻,水势峻急。
(5)荡击:猛烈冲击。益暴:更加暴怒。
(6)啮(niè)其涯:啮,咬、啃。
涯:边沿。这里指侵蚀着岸边。
(7)轮:车轮般的漩涡。
(8 )然后徐行,徐:慢慢地。
(9)有树环焉,有泉悬焉:环:环绕。焉:在那里。兼指代词。悬:自高处而下。有树环绕在潭上,有泉水从高处流入潭里。
(10)以余之亟(qì)游:以:因为。余:我。亟:经常,多次。因为我经常去游玩。
(11)款门:敲门。
(12)不胜官租、私券之委积:不胜:承担不了。券:债务的借据。委积:累积的压力。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。
(13)芟(shān):割草。
芟山:割草开山。更居:搬迁居住的地方。
(14)贸财以缓祸:贸财,以物变卖换钱。
缓祸,缓解目前灾难。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。
(15)崇其台:崇,加高。
其,指示代词,这里指潭。加高潭边的台沿。
(16)延其槛:延长那里的栏杆。
延:加长。
槛:栏杆。
(17)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: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,使之坠落到潭里。
(18)潨(cóng)然:水声淙淙的样子。
(19)尤与中秋观月为宜: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赏月更为适合。
(20)于以见天之高、气之迥:在这里可以看见天空的高远,感受到空气的清爽。
于以:于此,在这里行。
迥:辽远。
(21)居夷:住在夷人地区。
-
(2)冉水:即冉溪,又称染溪。
(3)屈:通“曲”,弯曲。
(4)其颠委势峻:其,指冉水的源头。颠委,首尾,这里指上游和下游。势峻,水势峻急。
(5)荡击:猛烈冲击。益暴:更加暴怒。
(6)啮(niè)其涯:啮,咬、啃。
涯:边沿。这里指侵蚀着岸边。
(7)轮:车轮般的漩涡。
(8 )然后徐行,徐:慢慢地。
(9)有树环焉,有泉悬焉:环:环绕。焉:在那里。兼指代词。悬:自高处而下。有树环绕在潭上,有泉水从高处流入潭里。
(10)以余之亟(qì)游:以:因为。余:我。亟:经常,多次。因为我经常去游玩。
(11)款门:敲门。
(12)不胜官租、私券之委积:不胜:承担不了。券:债务的借据。委积:累积的压力。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。
(13)芟(shān):割草。
芟山:割草开山。更居:搬迁居住的地方。
(14)贸财以缓祸:贸财,以物变卖换钱。
缓祸,缓解目前灾难。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。
(15)崇其台:崇,加高。
其,指示代词,这里指潭。加高潭边的台沿。
(16)延其槛:延长那里的栏杆。
延:加长。
槛:栏杆。
(17)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: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,使之坠落到潭里。
(18)潨(cóng)然:水声淙淙的样子。
(19)尤与中秋观月为宜: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赏月更为适合。
(20)于以见天之高、气之迥:在这里可以看见天空的高远,感受到空气的清爽。
于以:于此,在这里行。
迥:辽远。
(21)居夷:住在夷人地区。
-
【译文】钴鉧潭,在西山的西面。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,碰到山石阻隔,曲折向东流去;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,撞击更加激荡,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,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,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。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,然后才缓缓而流。潭水清澈而平缓,而且十亩有余,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,有瀑布垂悬而下。
山上有居住者,因我多次来游玩,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:“(我因为)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,(没办法),想在山上锄草开荒,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,暂时缓解一下债”。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。我就加高台面,延伸栏杆,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,发出了悦耳的声音。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,可以看到天空更高,视野更加辽远。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?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?
-
山上有居住者,因我多次来游玩,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:“(我因为)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,(没办法),想在山上锄草开荒,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,暂时缓解一下债”。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。我就加高台面,延伸栏杆,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,发出了悦耳的声音。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,可以看到天空更高,视野更加辽远。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?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?
-
【赏析】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,仰慕“古之夫大有为者”,向往于“励材能,兴功力,致大康于民,垂不灭之声”。他25岁时已是“文章称首”的长安才子,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,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,逐步成为文坛领袖,政坛新锐。在其后的几年里,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分子,以热情昂扬、凌励风发的气概,准备施展自己“辅时及物”、“利安开元”的抱负。然而,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,说话也不清楚,虽然有心改革朝政,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,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,所以革新只实行了几个月,就以失败而告终。元和四年八月,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,九月,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,行未半路,朝议认为处之太轻,又改贬永州司马。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,史称“八司马事件”。
“永贞革新”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,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当时的永州“草中狸鼠足为患,一夕十顿惊且伤”,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,所谓的“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”,其实是个编制外的闲职,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。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,未及半载,母亲也逝世了。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,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,诸病缠身,虚弱到了“行则膝颤,坐则髀痹”的程度。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,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,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,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,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,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,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。余秋雨先生在《柳侯祠》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10年,他说:“炎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,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,与自我对话!”确实,永州的10年,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,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。
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、思乡怀友之情,幽峭峻郁,自成一路。最为世人称道者,是那些清深意远、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。《永州八记》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,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,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。
永州山水,在柳宗元之前,并不为世人所知。但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,在柳宗元的笔下,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,极富艺术生命力。正如清人刘熙载在《艺概·文概》中所说:“柳州记山水,状人物,论文章,无不形容尽致;其自命为‘牢笼百态’,固宜。”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,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,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。
《永州八记》对自然美的描绘,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。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,如小丘、小石潭、小石涧、小石城山等,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,犹如沙里淘金,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。如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,“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枪幽邃”,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。又如《石渠记》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,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,一处处幽丽的小景,美不胜收。逾石而往是昌蒲掩映、鲜苔环周的石泓,又折而西行,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、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,又北曲行,皆诡石、怪木、奇卉、美竹。
笔笔眼前小景,幽深宜人,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。柳宗元曾经说:“余虽不合于俗,亦颇以文墨自慰,漱涤万物,牢笼百态,而无所避之。”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,但作者未改本色,于是借山水之题,发胸中之气,洗涤天地间万物,囊括大自然的百态,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,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,借以寻求人生真谛,聊以自慰。因而,柳宗元在《永州八记》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、色彩美和动态美,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,而是以山水自喻,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,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。可以说,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公人格美的艺术写照,物我和谐,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人与自然的交响华章。
《旧唐书·柳宗元传》说,柳宗元“下笔构思”,“精裁密致,璨若珠贝”。精裁密致可以概括《永州八记》结构之美。8篇游记,整体构思,一气贯通。文章以西山之怪特开始“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,游于是乎始”发笔,通过对西山周围山水景致的描绘,袁家渴附近山水小景的刻画,最后,到《小石城山记》向苍天发出“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”的质问,对整个八记作结。8篇游记每篇多各以不同的方式与上篇相关联,前后呼应,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艺术整体。如前四篇,首篇写了西山宴游之后,第二篇就以“钻拇潭在西山西”起笔,自然衔接,毫无斧凿的痕迹;第三篇又以“潭西二十三步”发端,同上篇相连;第四篇则以“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”开篇。这就以西山为起点,向西出游,接连出现了三处胜景,一处连一处,一景接一景,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。更令人折服的是,八记前后四篇相隔三全夕久,而作者巧妙组合,犹如一气呵成,毫无间隔之弊。
-
“永贞革新”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,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当时的永州“草中狸鼠足为患,一夕十顿惊且伤”,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,所谓的“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”,其实是个编制外的闲职,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。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,未及半载,母亲也逝世了。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,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,诸病缠身,虚弱到了“行则膝颤,坐则髀痹”的程度。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,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,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,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,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,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,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。余秋雨先生在《柳侯祠》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10年,他说:“炎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,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,与自我对话!”确实,永州的10年,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,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。
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、思乡怀友之情,幽峭峻郁,自成一路。最为世人称道者,是那些清深意远、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。《永州八记》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,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,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。
永州山水,在柳宗元之前,并不为世人所知。但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,在柳宗元的笔下,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,极富艺术生命力。正如清人刘熙载在《艺概·文概》中所说:“柳州记山水,状人物,论文章,无不形容尽致;其自命为‘牢笼百态’,固宜。”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,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,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。
《永州八记》对自然美的描绘,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。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,如小丘、小石潭、小石涧、小石城山等,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,犹如沙里淘金,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。如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,“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枪幽邃”,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。又如《石渠记》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,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,一处处幽丽的小景,美不胜收。逾石而往是昌蒲掩映、鲜苔环周的石泓,又折而西行,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、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,又北曲行,皆诡石、怪木、奇卉、美竹。
笔笔眼前小景,幽深宜人,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。柳宗元曾经说:“余虽不合于俗,亦颇以文墨自慰,漱涤万物,牢笼百态,而无所避之。”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,但作者未改本色,于是借山水之题,发胸中之气,洗涤天地间万物,囊括大自然的百态,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,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,借以寻求人生真谛,聊以自慰。因而,柳宗元在《永州八记》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、色彩美和动态美,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,而是以山水自喻,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,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。可以说,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公人格美的艺术写照,物我和谐,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人与自然的交响华章。
《旧唐书·柳宗元传》说,柳宗元“下笔构思”,“精裁密致,璨若珠贝”。精裁密致可以概括《永州八记》结构之美。8篇游记,整体构思,一气贯通。文章以西山之怪特开始“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,游于是乎始”发笔,通过对西山周围山水景致的描绘,袁家渴附近山水小景的刻画,最后,到《小石城山记》向苍天发出“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”的质问,对整个八记作结。8篇游记每篇多各以不同的方式与上篇相关联,前后呼应,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艺术整体。如前四篇,首篇写了西山宴游之后,第二篇就以“钻拇潭在西山西”起笔,自然衔接,毫无斧凿的痕迹;第三篇又以“潭西二十三步”发端,同上篇相连;第四篇则以“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”开篇。这就以西山为起点,向西出游,接连出现了三处胜景,一处连一处,一景接一景,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。更令人折服的是,八记前后四篇相隔三全夕久,而作者巧妙组合,犹如一气呵成,毫无间隔之弊。
-
【类型】辞赋精选,山水,游记, -